绿色发展绘底色 逐智向新谋振兴
新华社沈阳11月27日电(记者孙仁斌 邹明仲 白涌泉)初冬时节,辽沈大地如一幅水墨山水画,清新素雅。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绿色工厂,践行着节能降耗、低碳发展的理念;一条条数字化改造后的智能生产线让众多老企业焕发新生机;一台台高端智能装备填补行业空白……
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正发生新的变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征日益鲜明。在奋力迈向高水平发展的征程上,辽宁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出新的发展图景。
走在大连长兴岛的恒力石化产业园,就像穿行在一座座由储罐和管道组成的巨型城堡,从炼油到化工,各种物料通过管廊紧密连接,各流程环环相扣,形成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模式。
穿过这些大型化工装置,记者来到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展示馆,所见是另一番景象:小桥流水、绿植环绕,成群的金鱼在水中游弋,仿佛置身江南园林。
“这是经过处理后循环利用的废水。”公司CEO许锦和记者说,他们把废油加工成为营养物,再用污水处理技术完成水质的净化。处理后的污水化学需氧量在15毫克/升以下,远远优于国家标准。
辽宁省是化工产业大省,做好污染处理,是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必修课。据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介绍,聚焦绿色化,辽宁已累计培育省级绿色生产单位575家、国家级176家,“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0.1%。
新能源车运送物料、烟气排放脱硫脱硝、环保设施在线监控全覆盖……在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完成了钢铁生产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改变了企业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生产的全部过程,实现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统一。
“这可是个精细活。”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安全环保部环保主管佟鹏说,“我们对传送铁矿石物料的皮带和落料点实现全封闭,实际上这些也是污染产生的重要来源。”
在绿色能源利用上,辽宁企业也在加快引入光伏、风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着力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应。
米其林沈阳工厂今年开始实施太阳能发电改造,未来20年可享1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宝马在沈阳的动力总成工厂及第六代动力电池中心未来可实现100%非化石能源供热……省内一批重点企业都将绿色能源作为自身发展的必选项,面向未来擦亮发展的新底色。
向“数”出发,凭“智”转身,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带来新的动能。近年来,辽宁省聚焦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强化顶层设计,深化融合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数字化智能化变革迈入新阶段。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助力传统企业提质增效。在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一台台数字化工位机有条不紊地工作,图纸、工艺流程、物料等信息在显示屏幕上一目了然。“全面拥抱数字化让公司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更低,产品质量更优,使产品有更强市场竞争力。”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说。
通过数字化车间建设,沈鼓实现叶轮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每年节约190万张图纸投放;生产设备网络化接入实现设备效率透明化,推动核心设备的综合效率提升超16%。
目前,辽宁省已建立了近90个省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打造了222个数字化车间和115个智能工厂。
——智能产品加速释放新质生产力。今年夏天,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一群来自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作为特殊的工程师,为这项超级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精准、高效地推进制造,新松公司创新性地将3D视觉、机器人智能焊接等先进的技术融入机器人焊接工作站,有效解决钢壳焊接过程中工件种类多、作业流程频繁更换等难题,有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智能化创新正成为辽宁向智转型过程中的新增长点。本溪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打造5G+智慧工厂项目,部署智能运营、智能物流仓储等5G智能应用,利润率与运营效率大幅度的提高。沈阳机床聚焦高端数字控制机床,2023年以来突破43项核心技术,数字控制机床收入占机床总收入的88.6%。
——能源管理智能化为老工业基地转型赋能。在辽宁能源集团铁法能源公司小青煤矿调度室,随着操作人员按下总控台启动按钮,井下500米深处沉寂的工作面被缓缓启动的机器轰鸣声打破,远端的采煤机稳步前行,割煤、推溜、移架,滚滚“乌金”通过传输皮带流水般涌向地面……
“实现智能化后,工作面作业人员由12人减至3人,并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小青煤矿生产办主任申玉玺说。
近年来,辽宁不断的提高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辽宁营口,华能18兆瓦超大风电机组顺利启动发电,每年可输出740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在辽宁大连,全省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到高端装备制造,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一段时间以来,辽宁省大力培育多支柱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体系,为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展壮大低空经济等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起飞”。在沈阳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架架飞机陆续起飞。
2012年投入运营的这一航空产业基地,是东北地区首个批复使用的通用航空机场。以此为依托,法库县突出低空旅游产业特色,推出飞行营地品牌,开设越野飞机、水上电动飞机等体验项目,推动水、陆、空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打造全国低空旅游示范区。
不久前,2024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未来的发展大会在沈阳召开,全国百余家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共商未来。
“我们研究制定沈阳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围绕科技赋能、金融支撑、市场拓展、人才引育等独角兽企业成长发展重点环节,推出5个方面20项举措,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沈阳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勃说,沈阳市已先后培育独角兽和潜在、种子独角兽企业9家。
走进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密闭的真空容器内,由航天级合金钢材制成的转子以每分钟最高4.1万转的超音速飞驰旋转,实现动能与电能的高效转换……今年以来,这家辽宁省首家制造业独角兽企业的业绩大幅增长。
“新苗”的快速成长带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寒风中,盘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新材料生产项目主体建设已全部完成。几年前,在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公司成功完成用乙烯三步法制取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经过中试,这项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公司董事长于春健说。
近年来辽宁众多“新苗”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不断释放带动效应。一组数据尤为直观:2023年,全省新增“雏鹰”“瞪羚”企业10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5.6%。
这些“新苗”生力军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1至10月份,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0%。
经过蓄势与沉淀,辽宁正向着高端、智能、绿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在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书写“新新”向荣的未来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慢慢的变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架构和规模。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AI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